close

((This article is translated from "Beyond Star Trek" of L. M. Krauss))
((未經譯者同意, 請勿轉載))



  雖然大眾不這麼認為, 但是藝術跟科學將永遠糾纏在一起. 上面的五行打油詩 [limerick] 寫於 1905 年. 在大眾的意識中, 這時正是新世紀的黎明, 以 19 世紀機械論的理想眼光看來, 充滿了進步與物質的勝利. 一個適當安排好的世界會像上了油的時鐘一樣運轉. 對學者詩人來說, 宇宙就像無限大的撞球賽, 母球一發動, 就會無窮盡地自己繼續下去, 而歷史的軌跡就跟撞球的軌跡一樣, 都是早就預先決定好了的.

  這幅宇宙的圖片與真實的狀況相比真是再離譜不過了. 在那一年人們將目睹 20 世紀科學的兩大革命, 相對論與量子力學 - 這是足以永遠改變我們對所處世界看法的革命. 與這些發展並列的, 是在一個世代之後世界將面臨 19 世紀歐洲秩序的崩解, 世界大戰 [World War], 以及經濟大蕭條 [Great Depression].

  當新的千禧年來臨, 世界變得比上個世紀末更加不確定. 首先, 我們對物理世界的各種極端經驗教導我們, 必須要隨時預期不可預期的東西.

  這項改變將如何反應在我們的文學 (特別是科幻小說) 中呢? 毛理斯˙黑爾的電車已經被 2001 太空漫遊 [2001: A Space Oddyssey] 中過度熱心的電腦 HAL, 以及 Star Trek 中接近人類的生化人 [android] 百科, 還有X檔案中會殺人的電腦 COS 所取代. 問題似乎再也不是 "人類有多像一部設定好的機器?" 而是 "一部機器能像人到什麼程度?"


  我在寫這段之前, 正好經歷了人機辯論歷史的轉戾點. IBM [國際商用機器,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的電腦深藍 [Deep Blue] 最近打敗了世界 (人類) 西洋棋冠軍蓋瑞˙卡斯帕洛夫 [Gary Kasparov], 寫下首次電腦打敗地球史上最強西洋棋手的紀錄. 這項勝利之所以特別重要是因為, 卡斯帕洛夫在賽前公開預測, 電腦永遠不可能打敗人類世界冠軍. 在他失敗之後, 他向記者表示機器顯露出 "智慧" 的跡象. 這場眾所週知的棋賽引發了報章雜誌的大批文章, 提出同樣的問題: 電腦能思考嗎?

  當然, 這並不是第一次有人問這種問題. 從數位電腦首次問世以來, 人們就一直在思考, 它們是否可能擁有本來被認為是人類獨有的特質. 身為邏輯學家與電腦科學家的亞蘭˙杜林 [Alan Turing], 早在 1950 年就發表過一篇名為 "機器能思考嗎?" 的文章, 提出了這個議題, 另外 Star Trek 的百科也在不只一集之中思考過這個疑問, 尤其是在他安裝了情感晶片 [emotion chip] 之後.

  當每次電腦跨過一個新門檻, 並駁斥某一項 "機器永遠不可能 xxx" 的主張之後, 這種辯論就會再次熱門起來. 對某些人來說, 電腦總有一天可以發展出意識的說法簡直就是異端. 這些人將意識的概念與對人類靈魂的信念連在一起, 認為靈魂這種非物質的存在能讓智慧, 情感及道德具體化 - 因此姑且就稱之為我們的意識. 在許多宗教之中, 靈魂被視為不變不滅, 在肉體轉為塵土之後仍舊能長久存在. 我總是對這種邏輯不太能適應, 因為一個人的意識, 或者說 "自覺" (因此聽起來像是靈魂), 是在出生之後 (如果你很在意胚胎人權的話, 也可以說受精之後) 漸漸發展的. 如果意識的創造可以無中生有, 那為什麼不應該跟身體一起死亡? (正好可以提一下我前一本書講過的, 企業號的輸送器: 如果你體內每個原子的配置 [configuration] 可以被輸送別的地方, 最後得到一個同樣的人, 這顯示體內並沒有非物質的靈魂. 當然, 除非你想像靈魂不論在空間中的任何地方, 都可以找到所屬的身體; 那或許可以解釋 Star Trek 中為什麼有那麼多靈魂在離開身體後, 一心只想找到回家的路.)

  事實上, 有很多辦法可以擺脫這種獨立不變靈魂的概念. 比方說, 你可以提出轉世輪迴 [reincarnation], 這時靈魂早在出生之前就存在了. 然而有許多反證: 現在活著的人比過去曾經活過的人要多, 那麼多出來的靈魂是哪裡來的? 好吧, 有人會說 (就像某些宗教, 以及至少有一集X檔案) 某些靈魂是由動物變成人的, 這樣就能補足差額. 但是你不覺得這種說法比電腦擁有意識及靈魂更難讓人接受嗎? 先不管那個好了, 那麼進化呢? 當地球上還只有海藻 [algae] 的時候又如何呢? 海藻有靈魂嗎? 呃, 我想或許可以再訴諸宇宙來解決這個問題 - 意思是, 或許我們的靈魂來自於其他太陽系中很久以前就死亡的生命. 這時就必須撇開那些靈魂如何到達地球的懷疑, 先想想宇宙中是不是有所謂的 "精神守恆定律", 好讓宇宙中任何時候的靈魂數量是一個常數.

  或許還可以訴諸某種 "集合體意識"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我們的靈魂都是整體的一部份, 同時存在於任何地方, 可依需要分成許多部分. 如果暫時先不考慮這個集合存在於什麼地方, 以及這樣的安排如何與因果宇宙一致的問題, 那麼我們可以推斷, 集合體意識絕對能容許像 ESP, 通靈術 [channeling] 等等的現象存在 - 而且它對這些現象有很好的新世紀天份. 但是, 如我在第 9 章及第 10 章討論過的, 這首先必須承認意識的機制與肉體無關, 因為似乎沒有任何肉體上的機制可以傳播 ESP 訊號而不被輕易偵測到. 然而, 思想的實際過程可以用靈敏的磁力計 [magnetometer] 加以觀察, 這顯示至少意識思想的某些方面是 (因此或許意識本身也是) 跟身體有關的.

  最後可以訴諸的只有宗教的庇護 (字面上) - 也就是, 靈魂都住在天堂裡, 而那是一個人類無法觸及的層次 - 由於那些上帝, 天堂之類的東西, 使得靈魂的存在超越了物理定律, 甚至無法以任何物理定律的方式來討論. 針對這一點沒什麼可爭辯, 因為那是不可試探的; 根據信仰為基礎, 你要不是接受就是排斥. 但值得強調的是, 當面對那些把不變靈魂跟人類意識硬湊在一起的提倡者時, 信仰的依靠或許是唯一可以逃避各種邏輯圈套的辦法.

  好, 如果我們能證明意識的來源完全是生理上的, 那會是人類靈魂的終結嗎? 不, 我不這麼預期. 基礎宗教教義必須隨科學演化而演化, 以維持其可行性. 當人類證明地球不是宇宙中心的時候, 天主教堂從暴亂中撐過來, 並且繼續茁壯. 信仰不是那麼容易可以改變的. 福克斯˙穆德的座右銘 "我想相信!" 在應用到傳統宗教時跟應用到幽浮學時同樣適用. 我猜想一旦我們了解意識的生理基礎後, 靈魂的神學領域會退讓, 以避免跟實驗牴觸.


  即使對那些相信心靈與肉體相關的人來說, 也很難接受電腦有一天會像人類一樣地思考. 數學物理學家羅傑˙潘羅斯 [Roger Panrose] 是最著名的一位認為人類跟機器間有絕對實質差異的信仰者. 潘羅斯相信數位電腦永遠無法達到人類的智慧及自覺. 他至少針對這個問題寫了兩本前提略有不同的書. 為避免我接下來說的話被誤解, 我先聲明潘羅斯是個比我傑出得多的數學家, 他在這個問題上所思考研究的時間也比我長得多. 他對於現代物理的許多描述都非常尖銳而漂亮, 但我發現他對於人機智慧問題的說法完全沒有說服力. 他第一本書 "國王的新頭腦" [The Emperor's New Mind] 裡的前提是, 一些未知的物理定律在量子力學與重力相遇的國度裡暗中運行著, 區分出人類智慧與數位電腦之間程序的差異. 大部分物理學家認為在這種微小尺度下發生的事情, 與大腦尺度下的機制無關 - 甚至在化學反應的原子尺度下, 也比重力的量子效應變得明顯時要大好幾個數量級.

  潘羅斯在下一本書中稍微修改了 (至少是闡明了) 他的論調. 他相信計算機無法像人類一般思考, 因為數學原理 (主要由克特˙高德 [Kurt Godel] 及亞蘭˙杜林等人提出) 證明計算系統必然不完全. 換句話說, 有某些敘述雖然為真, 但卻永遠無法以任何特定數學或計算邏輯規則系統證明其為真. 既然人類能經由人類的直覺及洞察力來了解這種敘述的真實性, 那麼人類的直覺及洞察力就永遠無法化簡為任何規則的組合. 所以人類的理解力 (稱其為意識或自覺) 永遠無法被計算機複製.

  有趣的是杜林自己早就排斥了這種機器在理論上不可能思考的說法. 他指出沒有證據顯示人類的智慧不受類似的限制, 更進一步地, 人類一次只能贏過一台機器, 不可能同時勝過所有的機器. "簡言之, " 他這麼寫著, "可能有人比任何機器都聰明, 但又會再出現其他更聰明的機器, 沒完沒了."

  杜林針對機器智慧議題所寫的論文雖然已有將近 50 年的歷史, 但我仍覺得它的內容明瞭而清新. 在這篇論文中杜林替機器智慧設計了後來著名的杜林測驗 [Turing Test]. 從物理學家的精神看來, 它是一個操作型的實驗, 杜林稱它是 "模仿遊戲" [the imitation game]. 如果機器通過了 (亦即讓身處其他房間中的質問者誤將機器視為人類), 那麼 "機器能思考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很肯定了.

  杜林把他自己對這個議題的觀點解釋得很清楚:


  我相信大約在 50 年之內就能設計出電腦 (擁有 10 的 9 次方位元 [bit] 的儲存容量) 進行模仿遊戲, 讓一般質問者詢問 5 分鐘後的正確辨識率不超過 70%. 原來的問題 "機器能思考嗎?" 我相信已經太沒意義, 不值得討論了. 然而我相信到了本世紀末, 文字的使用以及一般教育主張都會有重大的改變, 使得人們能談論機器的思想而不致受到反駁.


  預測 "教育主張" 是非常冒險的, 杜林顯然也太過樂觀了點. 雖然現在的電腦已經擁有他希望的儲存容量, 我不認為有任何電腦可以明確地通過杜林測驗 (儘管蓋瑞˙卡斯帕洛夫懷疑深藍的某些棋步是程式設計師代走的). 對我來說, 最有名的兩台科幻智慧電腦, HAL 跟百科, 很明顯也都不能通過測驗. (雖然如此, 在 "變人的判準" (The Measure of a Man) 這一集裡, 當強路克˙畢凱在聯邦法庭上主張百科是知覺生物且享有其權利, 而非只是聯邦財產時, 我是跟他站在同一邊的.) 此外, 機器智慧的議題, 到今天仍舊跟杜林提出他的預測時一樣, 處於熱烈的爭論狀態.

  杜林跟潘羅斯的的論點有個基本的差別在於, 潘羅斯不只是用數學作為爭論的重點. 他試圖分別出物理上的差異. 就我看來, 這個方法是智慧與意識等議題適合讓物理學家來辯論的唯一理由 (也是我要介紹它們的主要原因). 就我所知, 潘羅斯宣稱人類智慧與電腦演算法則間的差異, 來自於量子物理的神秘本質, 而量子物理想當然爾地統馭了大腦基本原子成分的運作. 此外, 他認為對人類意識的完整了解仰賴新的物理定律, 而他認為這是我們徹底了解古典世界如何由量子力學世界產生的必要條件. 他提出不當的說法, 認為對量子重力的徹底了解將被整合到對意識的了解中. 然而, 即使我們完全不同意他的意見, 我們還是可以探索人類心智的非傳統物理是否將永遠有別於電腦. 而我相信過去幾年中某些令人振奮的發展將證明答案是相反的!

  當電腦越來越小, 獨立的邏輯單元 (機器的位元) 最終將變成如原子大小. (百科的正子腦顯然用的是正子, 也就是電子的反粒子, 真是見鬼了) 理查˙費曼常在想一台機器可以小到多小而仍能正常運作. 他了解一旦位元小到原子尺寸, 就不能不考慮會讓原子跟撞球表現完全不同的量子力學.

  確實, 當電腦科學的領域架構在計算數學理論上時, 是用物理裝置進行計算的, 所以最後也是要由物理來決定實際能計算的是什麼, 以及如何計算. 既然在基礎層面來看, 物理世界的本質是量子物理, 那麼計算的理論就必須考慮量子物理. 所以, 杜林等人的古典計算理論, 其實應該只能算是更廣義的 "計算量子理論" 的近似值而已.

  過去幾年已經明確地證明過, 數位電腦實用計算的許多限制 (使用標準, 古典的位元進行計算) 可以由量子電腦克服. 如果電腦元件的本質屬於量子力學範疇, 那麼新演算法的計算速度, 將以指數形式超越傳統電腦理論所允許的值. 一個特別的例子是用演算法尋找大整數的有意義因數 [nontrivial factor] (不等於 1 或本身的因數), 但是這個例子的細節在這邊不重要. 重要的是, 了解為什麼量子計算會跟傳統計算不同. 但想要略知構成我們意識自覺的物理程序, 我們必須進入量子力學的黑暗世界, 探索挑戰所有傳統理論的現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柯小毛 的頭像
    柯小毛

    柯小毛胡言亂語。

    柯小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