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his article is translated from "Beyond Star Trek" of L. M. Krauss))
((未經譯者同意, 請勿轉載))



  深深的盯著你所愛的人的眼睛, 你就可以確定感受到, 你知道他們在想什麼. 他們的想法對你來說就跟自己的一樣真實. 這個人的一切似乎跟你的所見與所欲搭上了線. 你送出訊號, 並且等待.

  確實, 如果你了解一個人夠深的話, 你通常真的可以知道他們在想什麼! 最近我跟一個物理學家共進午餐, 他說他偶爾可以讀到他女兒的心思. 這件事讓我大吃一驚, 但之後我們進一步討論, 發現他的意思其實跟我上面提到的差不多: 他很了解他女兒, 所以常常可以預期她心中在想什麼.

  儘管如此, 我們在過去這個世紀中學到的一課就是, 宇宙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無形場 - 多到連法拉第都會嚇一跳. 當你在房中踱步時, 撞到你身體的無形物體數量多得嚇死人. 除了所有電磁波的頻譜之外 (鄰近廣播電台或遠方銀河的無線電波, 牆壁或他人身體放熱造成的紅外線), 我們還受到大霹靂殘留無形微中子 [neutrino] 的撞擊, 銀河崩塌恆星的重力波, 天花板及牆壁中放射性物質衰變放出的中子, 更別提許多粒子物理學家都相信, 能讓物質具有質量的無形希格 [Higgs] 場, 以及與我之前提過, 佔有宇宙中大部分質量的 "黑暗物質" 相關的無形場. 當我們越往更小的尺寸看, 各種各樣場的存在就顯得更加清楚, 因此從次原子的角度看, 基本粒子本身可以看做是各種各樣的場, 在創造或破壞它們時的表現形式.

  其他還有很多類似的現象, 雖然眼睛看不見, 但是卻可以用其他方式感覺到. 鄰近女士頸部蒸發的香水分子, 可以導致男性一連串的感覺, 以及回憶.

  所以誰在乎電磁場適不適用於 ESP 呢? 在我們的五感之外, 這世界似乎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感官與感覺. 如果蜜蜂可以偵測到花瓣上無形的 (對我們來說) 紫外線圖樣, 狗可以聽見我們聽不見的高頻哨音, 那麼我們之中為什麼不會有某個人, 可以偵測到愛人的強烈感情, 甚至隔壁鄰居的無聊冥想?

  超感官知覺看來伸手可及, 又如此具誘惑力, 所以人們很難相信它不存在. 多年來各種心理學家及心靈玄學家 [parapsychologists] 提出各種不同的含糊說法. 卡爾˙鍾 [Carl Jung] 以經驗佐證想像, 假設有某個 "集合無意識" [collective unconscious] 的存在, 由所有人類的心靈共同分享 (跟 Star Trek 的博格不同). 其他人則認為, 在人類發展語言的同時, 他們也失去對天生 ESP 能力的需求, 就好像我們的聽覺及嗅覺, 只在野外求生時很重要, 所以會被都市生活壓抑. 路德˙波格 [Luther Boggs] 是X檔案中一個有 ESP 能力的死囚, 他比鍾更進一步提出 "死人, 活人....所有靈魂都互相連結." [the dead, living...all souls are connected.] 其他人則採用一些聽起來很有科學氣息的行話, 例如 "器官型態場" [morphogenetic fields], 這個詞是用來描述發自各種來源 (動物, 蔬菜, 及礦物) 而帶有 ESP 信號的能量.

  啊, 我突然想起葛丘˙馬克斯 [Groucho Marx] 說的, 他不願意隸屬於任何一家想收他當會員的俱樂部. (譯註: Groucho Marx 是類似卓別林 [Chaplin] 的喜劇演員, 他說的那句話原文是 "我對肯收像我這樣的人當會員的俱樂部沒興趣" [I don't care to belong to a club that accepts people like me as a member.]) 如我前一章所說的, 要想找到一個場, 足以將訊號從一個人的大腦傳到另一個人的大腦, 必定需要 (a) 傳遞足夠的能量讓某件事發生, 以及 (b) 有夠強的互動讓大腦中的 "ESP 天線" 收到訊號. 你可以想像一下, 要怎樣的場才能讓這兩件事同時實現, 又不至於讓現有的儀器偵測不到.

  我們知道宇宙中有許多長程的場, 從電磁場 (巨觀場中最強的) 到重力場 (最弱的). 我們已排除了前者, 現在來看看後者能怎麼發展. 我們先考慮在重力跟電磁之間若有某種載波: 例如所謂的弱核力 [weak force]. 這種力在不同原子核間傳達的互動, 就是太陽燃燒的能量來源. 這聽起來或許不怎麼 "弱", 但那是因為弱核力傳播的反應只是讓原子核改變身分, 而另一種核力, 稱作強核力 [strong force] 的, 才真正造成大量的能量釋出.

  弱核力的有效距離非常短 (比單一原子還小), 所以無法作為 ESP 的直接載波, 但是以這種力互動的粒子本身卻可能移動很長的距離而傳遞訊號. 自然界中所有已知的基本粒子交互作用力都比弱核力要強, 只有一種除外: 微中子. 因此, 目前人類幾乎完全無法偵測到微中子, 而且它可以傳遞很長的距離不受干擾. 當你讀這一段的時候, 微中子正穿透你的身體. 每一秒鐘太陽都放出一兆以上的微中子, 以接近光的速度穿透你的身體. 這些太陽微中子 [solar neutrinos] 不只可以穿透你的身體而不與其中的物質互相影響, 甚至可以穿透整個行星而不造成任何可察覺的改變. 事實上, 就算把一百萬兆 (a billion billion) 個地球排成直線, 微中子也可以完全穿過而不造成任何影響. 雖然他們在宇宙中顯得如此無能, 但我們還是藉著連科幻小說家也不敢想像的高超科技偵測到太陽微中子的存在 - 比方說, 我們注意到偶爾有一些比較強烈的微中子, 足以跟十萬加侖清水中的一顆氯原子反應. 不過, 宇宙誕生後殘留的背景微中子, 目前還沒有任何人想到偵測的辦法.

  在大霹靂的初期, 所有地方的溫度跟密度都是不可想像地高. 在這樣的密度跟溫度 (超過 100 億度) 之下, 即使微中子也無法穿透物質而不造成影響. 他們會跟環境保持熱平衡; 如果周圍的氣體既熱又稠, 那麼微中子也會如此. 當宇宙膨脹並冷卻, 一般的物質產生 (質子, 中子, 跟電子) 並且構成最輕元素的原子. 根據實驗室對核反應的量測作直接的計算, 我們可以預測大部分的質子跟中子應該會合成最輕的元素, 氫; 大約其中的四分之一會變成第二輕的元素, 氦; 剩下的一點點會變成第三輕的鋰 [lithium]. 現在的宇宙充滿這三種元素正好符合我們的預測: 宇宙的 75% 是氫, 25% 是氦, 至於鋰的比例大約只有一百億分之一. 理論預測跟實際觀測的符合是大霹靂理論的勝利之一, 並且讓我們有自信此一理論的其他預測 (那些無法直接證實的) 應該也是正確的.

  決定宇宙中質子對中子比例, 並解釋氫對氦比例的同樣反應, 也顯示大霹靂之後必定有背景微中子的殘留充滿整個宇宙. 不論何時, 在一茶匙的物質中大約應有 100 顆微中子, 是來自於大霹靂的殘餘. 就像太陽微中子一樣, 這些微中子不會留在茶匙中不動, 而是以光速或近光速穿過它. 然而, 跟太陽微中子不同的是, 這些微中子攜帶的能量小得多 - 宇宙背景微中子的能量不到太陽微中子能量的百萬分之一. 因此, 即使物理學家都相信微中子的存在, 但卻還沒有任何人想出辦法偵測背景微中子. 讓我們相信它存在的額外證據是 1960 年代中發現大霹靂殘留的宇宙背景微波輻射 (跟造成微中子同樣的反應所放出的輻射).

  所以, 我們現在有一個充塞全宇宙的, 真正看不見的背景 "場". 但還有更好的選擇. 基本粒子物理學家相信, 大霹靂應該還留下其他互動更弱的粒子. 這些粒子只存在於理論上, 而且名字都很奇怪 - 中立子 [neutralinos] (譯註: 最輕的超對稱粒子, 具有黑暗物質的特性. 無正式中文譯名), 軸子 [axions] (譯註: 比電子輕一萬億倍的基本粒子, 用來解釋中子為何沒有兩極磁性), 擴子 [dilatons] (譯註: 傳遞重力的粒子有兩種, 一種是自旋為 2 的重子 [graviton], 另一種是自旋為 0 的擴子. 亦尚無正式中譯名), 等等. 總而言之, 關於自然界中的物質及其互動的本質仍存在許多的謎團, 要想解決這些問題, 唯一的條件就是這些粒子 (雖然還沒被發現) 必須存在.

  還好, 當我們試圖測量宇宙中 (包括銀河中及銀河間) 的物質總量時, 所有的現象都顯示結果遠比我們可見的部分大很多. 如我在第六章提過的, 宇宙中 90% 以上的物質都是看不見的; 它不會因放出電磁輻射而發光. 這些 "黑暗物質" 是否可能以某種特異的形式成為 ESP 訊號的載波呢?

  不可能.

  甚至連大霹靂殘留的微中子也不可能. 事實上, 微中子正好完美地解釋任何牽扯到 ESP 物理機制的問題. 首先, 微中子的互動效應很弱, 表示它們很難被製造. 創造出它們的過程不是很少發生, 就是需要很高的能量. 比方說, 核衰變放出的微中子 (例如太陽微中子) 所攜帶的能量通常超過無線電波的一百萬倍以上. 這表示首先, 如果它們真的能和你的身體互動, 它們儲存的能量將遠超過擾動一顆原子所需; 更確切地說, 它儲存的能量將帶有足以危害健康的輻射性. 另一方面, 宇宙背景微中子現在已經沒那麼多能量了, 因為從被製造以來, 它已經過長期的冷卻. 而要靠核衰變來產生足夠的微中子 (比方說每秒一顆) 來跟你腦中的原子互動, 需要至少相當於 10 倍太陽的能量, 而且必須限制在麵包盒大小的空間中, 離你的頭距離在一英呎以內. 我相信任何由微中子產生的心靈訊息, 不論來自你的愛人還是你的狗, 都不會是以這種方式傳遞的!

  若談到比微中子互動力更弱的粒子, 例如傳說中的黑暗物質粒子, 問題就更大了. 要製造弱互動的粒子, 唯有靠大霹靂, 或是超高能的粒子加速器, 像是正在 CERN 建造的 26 公里寬機器 (不幸地, 美國國會否決了一部更強力的機器, 目前正在德州興建中). 要偵測到這樣的粒子需要非常大的偵測器, 佔地將近一個城市的街區 [city block], 否則就只好靠耐心地等待. 我曾經算出, 如果我們可以造出偵測宇宙背景軸子或中立子的偵測器, 那麼偵測器掃描到的能量還不到你腳拇指放出輻射的一億分之一.

  另一方面, 雖然理論預測一般物質的輻射衰變也會產生幾種新型的基本粒子, 但這種衰變發生的 (平均) 時間是無可想像的長, 因為相關的力太過微弱. 目前的說法之一是, 像鑽石之類的一般物質, 他們的成分並不是永遠不變的, 宇宙中所有的質子跟中子總有一天會衰變, 最後沒有任何夠重的粒子可以作為原子核. 但你不必擔心看到自己的身體一部份一部份地消失. 理論預測這種衰變的時間比目前宇宙的年齡還要大上十億兆 (a million million billion) 倍. 我認為更神奇的是, 我們可以建造 (其實是正在建造) 大型的地下偵測器, 其靈敏度足以捕捉一次這種罕見的衰變.

  新的弱互動粒子就談到這裡. 任何這種新型態的物質若想要成為 ESP 的載波, 都會遇到牛頓第三定律的詛咒: 若你跟我互動, 我就必須跟你互動. 科幻小說曾犯下不少忽略此定律的愚蠢錯誤. 我在上一本書討論過聲名狼藉的 "鬼魂" 錯誤, 也就是鬼魂因為不具實體而無法提起東西或擁抱愛人, 但卻可以走在地板上, 或是在椅子上坐得穩穩的. 這裡還有另一個錯誤: 科幻小說, (而且經常) 包括 Star Trek 在內, 人有時會變得沒有實體而且可以穿過牆壁之類的; 這可能是因為他們 "身處" 其他的次元以致無法跟我們的四次元宇宙互動, 有時則是因為他們被轉換成某種無法互動的物質. 然而, 在這種情況下, 他們如何呼吸? 他們賴以維生的氧氣, 想必也該跟其他東西一樣無法影響他們才是.

  不過還是有其他的可能. 我們無法利用弱核力, 是因為它距離太短, 那麼自然界中是否可能有其他新型態的, 在人類已知的四種基本力之外的長程力呢? 第四項基本力, 重力又如何呢? 至少在字面上, 它確實讓世界維持運作.

  據我所知, 沒有任何人提出過重力可以作為 ESP 訊號的載波 - 可能是因為重力太普遍了. 顯然任何物質遇到它的反應都一樣. 以目前來說大腦的重力性質根本沒什麼特別可言. 就算有, 也很難想像即使是海豚的大腦, 對鄰近物體產生的重力怎麼可能大到足以造成任何影響.

  但真的有第五種力, 神秘得讓我們到現在都還無法偵測到它嗎? 這讓我想到匈牙利 [Hungarian] 男爵, 羅倫˙艾歐弗斯 [Lorant Eotvos] 的創新成就. 艾歐弗斯於 1889 年在布達佩斯 [Budapest] 進行一系列著名的重力實驗, 持續了 30 年直到 1919 年去世為止. (事實上, 他最著名的論文是他死後三年發表的, 這是因為出版商的排程問題, 跟任何死後顯靈無關.) 艾歐弗斯提出的問題在日後成為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中心: 不論物質的組成如何, 被重力吸引的方式都相同嗎? 如果重力代表空間本身的曲率, 顯然所有物體對這個曲率的反應應該是相同的. 如果不是, 那麼要不是廣義相對論錯了, 就是在重力之外必然還有另一種新的力, 對某些物質的組成很敏感.

  現在, 你可能會想, 既然重力那麼微弱, 要分辨不同物質對重力牽引的微小變化應該是不可能的. 不過, 如果你夠聰明的話, 就有可能了. 艾歐弗斯曾做過一項實驗, 將各種不同物質製成的球懸在空中, 比較它們跟鉛垂線之間的角度. 不考慮地球自轉的話, 它們應該會受重力而指向地心, 但是地球自轉會把它們稍微拉偏一點點. 如果這些球受的重力會因材質而不同的話, 那麼向下力跟側向力的比例也會不同, 跟鉛垂線的夾角也會不一樣. 經過仔細比對這些角度之後, 艾歐弗斯宣稱重力造成的差別不超過一億分之一!

  這代表了什麼呢? 這表示如果真的有第五種由材質決定的力, 它的強度跟重力相比不到一億分之一! 更嚴重的還在後面.

  1964 年, 一個現代實驗術士羅勃˙迪克 [Robert Dicke] (曾協助過許多事物的發展, 如微波激射器 [MASER, Microwave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雷射, 封閉放大器 [lock-in amplifier], 微波輻射計 [microwave radiometer], 原子鐘 [atomic clock], 測量太陽橢率 [solar oblateness], 以及設計大霹靂背景輻射的宇宙微波測量法), 利用敏感的天秤跟雷射光測量太陽對不同材質物體的重力差. 迪克的實驗顯示這種差距不超過一兆分之一! 這項實驗敏感到, 連實驗室中其他物體質量對天秤的重力, 都超過前述的上限值好幾個數量級. 它敏感到天秤兩臂上千萬分之一公尺的鐵, 在地球磁場中所受的磁力都比前述的上限值大上一百倍. 天秤兩臂若有萬分之一度的溫度差, 就足以破壞整項實驗. 身為理論物理學家, 我總是非常敬畏這種科技名作, 但從我們的眼光看來, 這項實驗結果的重要性在於, 在實驗敏感度最高的比例上, 任何新型的長程力都不到重力強度的十億分之一. 我提醒你回想前一章的論點: 重力是非常非常微弱的!

  艾歐弗斯逝世約 70 年後, 某些激進份子決定重新分析他的數據, 並宣稱發現證據證明確實有由材質決定的力. 這第五種力的新發現只讓物理界喧騰了幾個月而已. 當然, 任何實驗主義者 [experimentalist] 都會告訴你, 如果你本身並未參與實驗的話, 分析實驗數據的細節是特別煩人的 - 更別提 70 年前所做實驗的細節了. 這新發現的 "第五種力" 很快就落得跟其他轟動但錯誤的發現一樣的下場. 不過, 雖然這項宣稱被證明有誤, 它還是有它的用處. 許多實驗主義者了解到, 他們有足夠的技術去搜尋作用於各種尺度下 (從公尺到英哩) 的新力量. 在數年之內, 人們發現實驗結果在各種尺度下都顯示有種新的, 由材質決定的力存在, 並且總是比自然界中已知最弱的重力還要更微弱.

  雖然, 從來也沒有人抓兩個人來, 一個思考一個接收, 做迪克式 [Dicke-type] 的平衡, 但是由眾多的實驗看來, 我認為很難令人相信有一種新的力, 夠強到可以跨越房間擾動另一個人心靈的原子, 卻又逃過所有研究者的注意. 只要我們都承認我們的大腦是由跟任何其他東西相同的物質所構成, 那麼就算我們想要閱讀他人的心靈, 可能也沒有照明的燈光來讓我們閱讀.


  關於心靈與物質間的重力以及新的弱核力, 說了這麼多之後, 我不禁回到比 ESP 更悠久得多的一個概念. 引起這項討論的星際大戰的原力, 其實在精神上反而更接近源自古希臘 [Greece] 占星學 [astrology] 的概念. 由於懷疑四大元素 (風, 土, 火及水) 不足以維持宇宙運行, 希臘的自然哲學家斷定必然還有其他的東西. 這個東西被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 稱為 "quintessence" (第五感), 是構成天空的材料, 充塞於所有事物之中 - 亦即創造的基礎本質. 它當然是無形的, 而且兩千年來 (直到凱斯西儲大學的米契森與愛德華˙莫利 [Edward Morley] 實驗證明它不存在為止) 它有個更為人所知的名字: 乙太 [aether]. (譯註: Aether 原指希臘神話中諸神所呼吸的高處清新空氣, 也拼做 ether, 衍生有天空, 蒼穹的涵義)

  乙太, 是通行全宇宙的, 它將恆星的世界與人類的世界相連在一起. 這個理念在古亞歷山大港 [Alexandria] 的神秘世界中重獲新生. 人們將它和東方的各種神秘玄想共同編織成一個新的宗教, 也就是占星學. 乙太是人性戲劇與行星環繞太陽規律運動之間的媒介, 而占星學則解釋那些行星所在位置的意義. 這又是人類想像自己是宇宙中心的另一個例子, 亞歷山大的占星學家認為行星決定人類的一切事務. 這個想法並不特別. 畢竟在羅馬, 行星就是神, 凡人則受其反覆無常的支配.

  兩千年前, 認為乙太必定存在的理論像個夠堅固的掛勾, 可以掛上像占星學這樣的新哲學. 然而, 在今天 (或許雷根 [Reagan] 時代的白宮例外) 卻已經不夠堅固了: 占星學不但本身不一致, 而且也未經過任何實驗的證實. (我最喜歡的一個關於占星學準確性的例子是, 提供星象圖 [horoscope] 給幾個人, 其實那屬於某個有名的連續殺人魔. 但是他們誤以為是自己的, 並且非常相信它對自己個性及過去經歷的分類描述) 不過, 國內大部分的報紙仍然會有星座專欄, 美國每年星座書的銷售額大約是兩千萬美金. 百年前就被證明不存在的物質所建立的 "科學", 仍然被用來占卜並決定歷屆總統及夫人的行程, 而且他們對這一點也不感到奇怪.

  當神話讓位給科學, 乙太就扮演了更科學性的角色. 牛頓以及跟他同期的荷蘭 [Dutch] 物理學家暨天文學家克里斯丁˙海根斯 [Christiaan Heygens] 在 17 世紀就確定了光是一種波. 然而, 這引出一個問題, 因為波需要有介質來傳遞. 將圍繞著罐內蜂鳴器的空氣抽走, 聲音就聽不見了. 太空中是沒有聲音的 (金˙羅登貝利知道這一點但是故意忽略了). 那麼光呢? 即使聲波傳不出來, 你還是會接收到載有蜂鳴器外型的光線. 一定有某種空氣以外的物質, 讓光可以在其中傳遞. 還有什麼比乙太更適合的呢?

  所以, 從 17 世紀到 19 世紀末, 乙太會出風頭是因為科學而非神話. 在 1887 年, 米契森跟莫利證明沒有乙太存在的證據時, 他們並沒有想到在短短的 20 年內, 一個年輕的理論物理學家亞伯特˙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會證明不但實驗證明沒有乙太, 連理論也推導出這種物質不可能存在. 對科幻小說家來說, 愛因斯坦雖然永遠否決了乙太, 但卻給了他們更豐富的東西, 亦即一個空間與時間本身有相對性的宇宙.

  人們可能會說, 現代宇宙學中的黑暗物質就是現代的乙太, 其實從一般的哲學角度來看確實是的. 它似乎充斥整個宇宙, 並且 (至少到目前為止) 無法偵測得到. 不過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 黑暗物質對人類來說是不重要的. 它對我們一點影響也沒有. 它的引力可能會決定宇宙的膨脹率, 但是對人類的日常活動來說, 它似乎根本不存在. 我們看不見它, 正是因為它不會跟恆星或任何其他形式的一般物質互相作用. 想靠它來告訴我們火星是否在水瓶宮 [house of Aquarius] 上升, 還不如叫它去寫一首奏鳴曲 [sonata].

  然而, 雖然占星術看起來很蠢, ESP 還是保有一定的領域, 讓你可以繼續詢問各種有根據的問題. 雖然各種資料讓人喪氣 - 電磁波是最好的候選者, 可惜太容易被偵測到, 重力是最便利的候選者 (因為無所不在), 可惜又太微弱 - 在大自然中尋找新的力量仍舊是重要的探險. 必然還有未被發現的力, 及未被發現的基本粒子存在於某種層面. 雖然它們並不直接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了解它們卻能幫助我們了解導致我們存在的過程. 這是取代神秘占星學的現代科學所提供的真正 "宇宙" 連結.

  我們離了解物質的一切本性還差得遠, 雖然我們還無法讓單一偵測不到的念頭通過現代實驗的迷宮, 但我們已經可以測試在十億分之一比例下的力 (這個力微弱到要像地球那麼大的東西才會引起你的注意), 這提供了我們希望, 如果有任何奇特的新事物躲在暗夜中等著被發現, 我們總有一天會發現它們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柯小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