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故事" 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故事書
(英文書名 China: Empire of Living Symbols)
作者 Cecilia Lindqvist 漢名林西莉, 是瑞典人
而且是瑞典已故漢學大師 Bernhard Karlgren (高本漢) 的學生
漢字應該是目前世界上流傳最久最廣, 而且又還在被繼續使用的文字
由於長久以來高度的發展,
使得其嚴謹的結構在實用性之外, 還帶了一份藝術上的美感
很多外國人雖然不懂漢字, 刺青時都還偏要刺個怪模怪樣的漢字在身上
而正體字的藝術性和文化性, 又遠遠超過簡體字
由於正體漢字根源自象形字甲骨文
因此在學習上有演化脈絡可循
絕非人為強行刪改的簡體字可比
雖說當年推行簡體字是為了便於推廣
但台灣推行正體字, 識字普及率反而更高
簡體字除了筆記時快一點
還有印刷時可以省點油墨之外, 實在看不出有什麼好處
可惜目前學童的中文程度普遍低落
作文錯字連篇不知所云, 簡直慘不忍賭
優美的漢字正在逐漸凋零之中
或許這也是語言文字發展的一種過程
好比錯別字用久了會變成轉注假借一樣
這其實也不是個人之力足以左右的
畢竟語言總是工具, 必須隨著時代適應環境
撇開這些先不論
"漢字的故事" 這本書並不是像平時看到 "說文解字" 那一類的訓詁書
去考證所有的漢字如何書寫如何演變
然後把所有的甲骨篆體金文楷隸行草通通列出來就算了
最後搞得像一本動物圖鑑似的
這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用漢字及漢字的演變來說故事
並且和考古的結果相印證
從字體的演化窺探上古人民的日常生活
再從考古挖掘的文化遺產推測文字演化的歷程
例如象形之中包含了大量的動物名稱
像是象龜犬鹿龍羊魚馬等等
這些漢字的現代型態與動物幾乎沒有任何相似之處
到底是如何演變成今天的這個樣子?
跟古代人民的生活有何相互影響?
跟文化的發展又有何關聯
書中都有詳細討論介紹
舉個簡單的例子, 像 "舟" 這個字
書中整整講了四頁有餘
從商朝的河道與竹筏, 講到明朝的鄭和下西洋
從周朝開始挖掘的大運河, 講到現代的南水北調工程
還有 "鳥" 這個字, 也整整講了五六頁 (與 "隹" 一併討論)
原來從周朝開始就已經使用了上百個不同的字來表達鳥類不同的品種
之後又發展成許多不同的裝飾﹑護身符﹑剪紙藝術等等衍生產品
而這本書總共介紹了三百多個漢字
不難想像其中涵蓋的文化有多麼豐富精采
沒想到每個漢字背後, 都有這麼多引人入勝的故事
即使簡單如上五下八這些比劃簡單的文字
隱藏的細節都是既新奇又有趣
當然, 這些故事或許只是推測
考古的間接證據畢竟不能完全支持文化的細節
但是, 就只當作聽聽故事, 也是極有趣的
漢字, 我指的是正體字
真的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文字了
或許文法嚴謹不如法文, 組合效率不如韓文
兼容並蓄不如日文, 書寫便利不如英文
但是漢字的每個字體都傳承了豐富的生活文化以及歷史意義
這種長期發展醞釀出的優雅與美感
是沒有任何語言文字可以望其項背的
單單漢字這項工具, 就足以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了
雖然大家現在習用的是楷書
但其實其他字體也時常出現在日常生活當中
例如農曆春節十二生肖常常會以篆體的形式出現在月曆上
或是大幅的草書作品常與圖畫一同被當成牆上的藝術性裝飾
這些就是漢字美感得到發揮的最佳實例
就這一點來說, 我常常很慶幸自己的母語是中文
可以輕輕鬆鬆地學會世界上最深奧難學的文字之一
我們已經習慣倚靠文字來描述週遭的世界
卻往往忽略了文字的世界其實蘊藏著更奇幻的驚喜
當你想到眼前這些在最新電腦科技上輸入顯示的字體
居然和幾千年前祖先們在龜甲上鐫刻的卜辭使用著同樣的文字時
那種感覺是多麼奇妙啊!
因此, 推薦大家來看這本 "漢字的故事"
借助外國人的客觀角度
重新體驗漢字的文化與美感
再次回想小學時一筆一畫學著寫字的那種興奮與期待吧!
- Sep 16 Sat 2006 14:34
[推薦閱讀] 022. 漢字的故事 (林西莉)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